
▲崀山风光

▲泛舟夫夷江
湖南邵阳新宁县南部、湘桂交界之处,秀美的夫夷江穿境而过,坐落于此的崀山镇,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崀山风景名胜区,打响了特色文旅小镇的品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崀山瑰奇的丹霞地貌,旅游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为崀山留下青山绿水,独特的历史人文,赋予崀山经久不衰的魅力。
自然与人文资源交融
崀山,山之良也。相传,舜帝南巡,见山水甚是美丽,脱口而出:“山之良者,崀山,崀山。”崀山因此得名。诗人艾青也曾留下“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赛桂林”的赞叹。
崀山镇境内风景秀丽,核心景区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的40%,分天一巷、辣椒峰、夫夷江、八角寨、紫霞峒、天生桥六大景区,山水林洞,要素齐全。丹霞地貌景观独具特色,被中国丹霞地貌学创始人、中科院院士陈国达誉为“国之瑰宝、丹霞之魂”。
崀山镇距县城22公里,自城中驱车至崀山镇,山峦峻峭,天光云影,别有意趣。在八角寨俯视峡谷,云雾缭绕,奇峰异石在云海中浮沉,摄影爱好者最爱拍摄这“鲸鱼闹海”的盛景。沿夫夷江漂流而下,拔地而起的将军石,昂首挺立,披坚执锐,似在诉说着历史。天一巷绝壁对峙,刀劈斧削,抬头唯见一线青天。春日赏油菜花海,夏日夫夷江漂流,秋日百里脐橙连崀山……崀山四时风景多变,不同季节到来都有不同体验。
崀山镇的发展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崀山最能叫得响的是生态,青山绿水是我们最大的底气。”崀山镇镇长伍卫平说,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崀山镇坚持不搞大开发的原则,建设特色文旅小镇,统筹生态发展,将生态保护放在第一要位。据了解,崀山镇全面禁伐、禁渔,并杜绝采石、采砂等行为,严格控制并引导原住居民合理建房,严格按照《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对景区实行保护。与此同时,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对景区进行有序开发,推动旅游持续发展。
崀山的山水也滋养着小镇的人文气质。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楚勇文化、八峒瑶山文化等竞放光彩,多元文化交融,名人英才辈出。位于崀山镇石田村刘家湾内的刘氏宗祠,就是由出身于湘军源脉新宁楚勇、后成为晚清重臣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倡建的。刘氏宗祠古朴厚重又不失精雕细琢,是湘西南地区宗祠建筑的代表。如今,刘氏宗祠成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集文化传承、戏剧表演、餐饮服务于一体的文旅服务场所。崀山镇突出特色文旅小镇的定位,注重加强文化遗存保护,以刘氏宗祠楚勇文化、八峒瑶乡习俗为载体,传承山歌、峒歌、瑶族婚礼、打鼓堂·庆盘王、岩鹰拳等民俗,着力发展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为游客呈现独特的民俗风情。
生态观光,农旅结合
近年来,崀山镇立足资源优势,以旅游为引领,探索出生态休闲观光的新模式,走出一条旅游与农业结合的生态发展之路。
2020年4月,通过招商引资建成的崀山太阳谷生态园开园。该园总投资1.2亿元,是集精品民宿、养生温泉、森林康养、农耕体验、土特产采摘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型度假基地。在太阳谷生态园,古树亲水、风景如画,游客既可静静垂钓、放松身心,也可进行户外拓展,或参加一场篝火晚会。
据太阳谷生态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所有员工中,除了十几名主要管理人员是外聘的,剩下的100多位都是来自崀山镇的村民,他们每人每月可以领到2500元到3500元不等的工资。很多村民表示,以前要背井离乡出去打工,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还不耽误照顾家人,大家都很高兴。
在特色文旅小镇的建设过程中,还有越来越多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发展潜力,选择回乡创业,戴顺友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戴顺友读完大学后,一直在外闯荡,从事过机械、外贸行业的工作。2009年,他看到崀山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决定回乡。他说:“在外多年始终是飘着的,很想回来扎下根,踏踏实实做一番事业。恰巧那几年我经常关注中央的一号文件,所以就萌生了回来创业、将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想法。”
2010年,戴顺友回到家乡,在崀山镇承包了800多亩地,成立了新宁县润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葡萄、杨梅、稻米、脐橙等,为游客提供原生态的农产品,还创建了戴先生酒庄。为提升抗风险能力,戴顺友重视农产品的深加工,对自产农产品进行精品化包装,打出品牌。“我们有酿酒生产线、大米加工厂,都拿到了许可证,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戴顺友说。
如今,以农业为载体,戴顺友建成了集生产、住宿、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生态观光庄园。“游客在我们这里可以进行农产品采摘、酒水品鉴,还可以体验磨豆腐、打糍粑等活动。”戴顺友向记者介绍庄园里丰富多样的体验项目,他指着脚下大片的草坪说,一些企业团队的拓展活动也可以在这个场地完成。“回到家乡办企业,还得服务于家乡。”戴顺友盘点了他在周边的所有基地,表示每年能解决200多人的就业。
在崀山特色文旅小镇发展规划中,也不乏生态观光的旅游亮点项目。如打造特色油菜花长廊,以每年在石田、窑市等村种植的油菜为基础,在适当区域根据地形设计出不同的图案和造型,为游客提供一片生态美景。又如打造沿河大道,以崀溪河为依托,建设连接石田村与崀笏村的沿河大道,扩大旅游范围,带动农民增收。
乡村民宿发展迎来春天
清明假期,连天阴雨,崀山镇联合村的杏林小院特色民宿却几乎满客。民宿主人、崀山镇联合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贻斌的父亲30年前在后花园亲手种下了银杏树,杏林小院因此得名。3层的杏林小院仅有7间客房,但每间客房都干净整洁,装修装饰处处透露着主人的用心。“房间内的灯具、装饰等都以银杏为主题,民宿的建筑风格也符合景区的统一要求。”陈贻斌说,一楼的餐饮区可容纳60人就餐,二楼设有一间会议室。除了经营民宿,杏林小院还提供原生态无污染的土特产。银杏林内种植铁皮石斛,鸡鸭在民宿后放养,民宿内有40个蜂箱,纯天然蜂蜜供不应求。
陈贻斌在部队当过12年兵,复员后在外地开宾馆,积累了经营管理酒店的经验。在家乡当选村干部后,他就转移了工作重心。2018年,陈贻斌将自己的家装修后,开办杏林小院,并示范带动了村里家庭旅馆的兴起。陈贻斌倡议成立民宿客栈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村里民宿、家庭旅馆的资源共享和服务设施共同升级,为客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陈贻斌说,现在互联网信息发达,很多游客都通过网上预定入住杏林小院。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对民宿的认可度的提升,民宿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杏林小院是崀山镇精品民宿的一个缩影。目前,在崀山镇辖区内,有30余家精品民宿和200余个家庭旅馆、农家乐。此外,崀山镇还规划建设野外露营区、漂流区、户外运动区等旅游配套,为游客带去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