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扎实推进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总体建设目标,认真做好文化和旅游部对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评估验收工作的各项筹备工作,2021年3月24—25日,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交流培训会在祥云县顺利召开。
一、保护实验区工作交流培训会
3月25日上午,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交流培训会在祥云县王孝达烈士故居顺利召开。培训会由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祥云县文化和旅游局、大理州非遗保护中心承办,全州十二县市文化和旅游局分管领导及非遗中心、白剧团、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工作人员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杨建宇主持,祥云县熊应武副县长、县文化和旅游局陈红丽局长、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杜彬主任科员相继致辞,对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祥云示范点的建设工作提出充分肯定和具体要求。全州十二县市非遗保护工作者代表随后相继发言,就实验区评估验收工作的准备情况和实践经验做主旨交流。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李建华副局长做会议总结。李副局长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深深植根、世代传承于群众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共同文化记忆,做好非遗保护和利用工作,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各县市要切实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验收工作的重要性,对标奋力冲刺,全面推进保护实验区验收各项工作”。
二、传统刺绣暨服饰活态展演
2019年,汉族刺绣被祥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娟娟多年来坚持对传统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更好地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此次活态展演的近50套服饰均出自她之手。
祥云县彩云艺术团的青年演员们身着汉族、彝族、苗族、傈僳族等民族的传统绣衣,让参训人员真切感受到“云乡舞绣”的无尽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将非遗活态展演融入传统民居建筑也是祥云县的首次尝试,此举力图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使广大人民群众浸入式地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三、保护实验区项目保护单位现场交流
祥云县非遗保护中心于2014年挂牌成立,多年来锤炼出一支“爱非遗、敬非遗”的保护队伍。3月24日上午,参训人员在现场认真考察学习了非遗中心的数据库建设、档案建设、教学培训和展览展示情况,在现场展开热烈讨论,大家纷纷向实验区祥云示范点取经,相继留存音像和实物资料,为所在县市今后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提供积极参考。
四、保护实验区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考察
3月24日上午,参与人员一行来到祥云一中初中部。作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该校近年来设立了非遗教室和非遗展示室,充分利用学校社团、课外兴趣小组以及品德课、艺术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传承活动。传统音乐类、传统技艺类、传统舞蹈类、传统体育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受到热烈欢迎,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在校园里营造出“人人知晓非遗、传播非遗”的良好氛围,传承发展效果喜人。
五、保护实验区非遗传习所考察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汪情珐琅银器制作技艺传习所于2018年6月建成挂牌。24日下午,该传习所负责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汪开荣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传习设施建设、技艺教学传承、产品创新发展等各方面情况,并围绕家传谱系逐一介绍了传习所展示实物的历史和功能,参训人员都被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深深吸引。
六、 保护实验区内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考察
自羌朗是位于祥云县米甸镇的一个传统村落,2017年6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自羌朗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区内至今保存着形态完整的彝族传统建筑、口传文学、歌舞乐、传统技艺、民族体育竞技、传统医药、农耕劳作、民俗节庆、生态景观等,各领域传承脉络清晰,传承体系相对完整,具有较高的民族学和历史学价值。24日下午,参训人员观摩了传习所及传统技艺、体育和歌舞乐活态展示,并在现场亲身体验彝族民间传统秋千、陀螺、吹枪、射弩等非遗代表性项目,感受文化形态与生态资源的相依共存。
一天半的交流培训在紧凑的议程中圆满落下帷幕,相信对于参训人员来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提高机会。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秉承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走过了十年的探索历程。在非遗保护工作者、传承人群和社会各界的长期关注参与之下,实验区建设已基本实现对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同时也保护了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通过本次培训学习,各县市非遗保护工作者将以更加饱满的热忱及专业素养,投身实验区验收评估准备工作之中,共同推动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