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旅游动态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旅游时评 >正文

湘潭推进“双基”工程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时间:2021-03-26 文章来源: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佚名

  到健身房“撸铁”或看一场电影,让疲惫的身心得到释放;携家人到旅游景点“打卡”,享受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到红色基地接受洗礼,砥砺爱国主义情怀……一座城市的文化设施,点亮了群众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着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初心,湘潭市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下简称“爱教基地”)建设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双基”工程列入“一六二”工程。“双基”工程发展现状如何?下一步如何推进?我们采访了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

  湘潭是伟人故里、红色热土。湘潭市辖区内共有爱教基地24处,其中全国级基地3处、省级基地5处。“湘潭爱教基地的数量、质量都位居全省前列,不仅是全省‘排头兵’,在全国也很有名气。”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湘汉说。同时,近年来,湘潭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健全,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市共建成62个文化馆分馆、86个公共图书馆分馆、150个图书流动点,市民随时随处可以借书阅读,可谓书香满城。在乡镇(街道),70个综合文化站全部建设完成,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在村(社区)一级,文化阵地全部参照“七个一”(一个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室、简易戏台(舞台)、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广播器材、体育设施器材)基本标准进行建设。


  为有力推进“双基”工程,接下来,文旅广体部门将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亮实招、出硬招。

  “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发力。”张湘汉为我们描绘了一张多彩的文旅蓝图。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方面,计划在湘潭市选址建设新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指导湘潭县、湘乡市新建或改扩建文化馆、博物馆等,提质升级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站及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加强非遗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在关圣殿建设一个集展示、体验和非遗文创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湘潭市非遗展示中心,对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数字化采集,在县(市)区新建或改扩建非遗展览馆、非遗产品制作工坊及非遗传承基地;建设湘潭“不夜莲城”品牌,推出夜游湘江、夜游“一江两岸十八总”等项目,新建或提质升级夜间消费设施,完善夜间配套服务功能;围绕湘潭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挖掘整合湘潭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建设、完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湘潭主城一江两岸文旅发展示范工程,着力推进“一馆五中心”项目。

  落实“双基”工程,离不开住建部门的同频共振。

  “住建部门将其作为重点工作予以铺排布置。”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朱毅强介绍,住建部门主要从注重规划引领、注重与住建中心工作充分融合两个方面来发力,将“双基”工程与特色小镇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创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铺排、美好社区建设相结合,涉及182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8个特色小镇、15个美好社区。

  就“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住建部门也作了深入思考,计划从夯基础、强规划、建机制、推项目四个方面来推进。届时,湘潭市将开展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摸底排查工作,进行梳理、测绘、建档,实行挂牌保护;精心编制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有计划、有部署推进创建工作;健全完善历史文化资源的政策支持机制、组织领导机制、考核督办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精心铺排一批与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相关的项目,实现挂牌保护一批、修缮改造一批、盘活利用一批,确保历史文化名城创建任务的落实。

  作为空间发展的指南、开发保护建设的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部门如何支持“双基”工程?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副书记、总工程师谭向表示,目前湘潭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主要是从城市定位、设施布局、文旅融合三个方面与“双基”工程进行结合。在城市定位方面,提出“四区一地”的定位,其中“一地”就是作为“世界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定位,将依托“伟人故里、大美湘潭”靓丽名片,整合红色资源、历史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等丰富多元的文旅要素,拓展文旅产品与相关文创产业、优化文旅线路,全力打造世界红色旅游目的地。在设施布局方面,总体规划按区域级、市级、区级进行文化设施布点。提出了引导长株潭区域高等级文化设施向湘潭布局,争取长株潭文旅艺术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等在湘潭市落位;规划布置20余处市级、10处区级文化设施,同时还要求以街道生活圈为单位,每5万-10万人配置1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文旅融合方面,构筑“一环、三核、多点”市域文旅魅力格局。“一环”是以韶山市为核心,依次连接湘乡市、湘潭县、湘潭城区的市域畅达环线。“三核”为韶山景区、昭山绿谷与湘江湾区。“多点”为市域多个旅游景区。重点保护市域60处红色革命遗存,在长株潭打造以韶山为中心的红色文旅走廊,形成国内资源最密集、影响力最大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此外,自规部门还将通过建立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多规合一”协同审批平台确保规划中的文化设施用地得到落实、将文化用地作为规划的重点内容予以管控等措施,进一步确保文化基础设施的落地。

  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湘潭市有爱教基地24处,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和纪念馆、彭德怀纪念馆等基地十分火爆,其他基地人气却不够高,这背后折射了什么问题?

  张湘汉介绍,湘潭市爱教基地表现出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完善、宣传展陈质量不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日趋彰显、红色文化影响显著增强等特点。如,彭德怀纪念馆推动完成了德怀大道、彭德怀精神宣讲中心等建设,韶山灌区陈列馆引进全景沙盘模型、3D影院等设备。但同时,湘潭市爱教基地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各地各单位爱教基地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有些基地主题不突出,内容单调、手段落后;不少基地投入不足、经费紧张;有些基地缺乏主动出击意识,创新意识、内部管理、服务观念待加强等。

  如何让爱教基地既能“建好”,又能“用好”?“我们将落实好四个‘提质’,即促进爱教基地管理、建设、业务、作用发挥提质。”张湘汉说,湘潭市将加强爱教基地标准化建设,推动各级爱教基地按省委宣传部“七个一”的标准加强管理和建设,同时指导推荐一批爱教基地提档升级。组织爱教基地负责人学习交流,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各爱教基地强化服务规范,打造服务品牌。组织爱教基地进行网上展示,加强整体包装和宣传推介,使基地“热”起来、“火”起来。

  短评:

  湘潭历史上伟人、名人灿若星河,为这座城市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年,湘潭市以民生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提交了一份优质的惠民答卷,也成就了“伟人故里、大美湘潭”的靓丽名片。

  文化是滋养心灵的甘泉,是培育人才的沃土,更是彰显城市魅力的符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对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的满足,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湘潭需要整装出发,在继承优良文化基因的高地上,再攀高峰,“双基”工程就是新征程的方向和灯塔。在文化名城打造等方面,我们如何整合、串联现有资源,形成集聚效应,让散落在莲城大地上的众多名胜古迹发光发亮?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方面,如何确保硬件和软件双提质,让爱教基地各有各的特色,让人们记住更多的热点、打卡点?这些问题在“双基”工程中都有提到。目标已明确,思路已清晰,关键是要将每一个措施落到实处,让每一项行动取得实效。

  湘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有基础、有条件。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立足湘潭实际,谋划未来发展,描绘文化繁荣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书写有着湘潭特色的“文化自信”!

  

  


原文链接:http://whhlyt.hunan.gov.cn/whhlyt/news/sxxw/202103/t20210324_15072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