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线工作基本情况
海南州作为青藏高原的东门户,地处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之南,素有“海藏通衢”之称,是黄河青海流域干流段的核心区域之一,沿黄公路建设稳步推进。海南州地理上处在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度区域,文化上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区域,从空间范围的广度、资源利用的深度和文化积淀的厚度三方面都具备不可多得的优势条件。
近日,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统筹指导下,由省旅行社协会组成的踩线工作组,会同海南州各级文旅主管单位、文旅市场基层运营主体和一线服务企业,对海南州构建北部环线的重点区域展开了深入调研,梳理掌握了区域道路交通、资源分布、景区开发、基础与服务设施布局等基本情况,踩线工作取得了大量一手资料,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线路构建环境 目前,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已成为全省文化旅游发展的共识,在此背景下,海南州提出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先行区目标任务,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先行区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海南州是青海省北部环线、西部环线以及南部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境内群山起伏、河流绵延、森林茂密,拥有日月山、倒淌河、石藏丹霞、宗日遗址、赛宗寺、伏俟城等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
海南州共有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6家,2A级景区1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3家,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1项,是全省文化遗产和生态资源特色最突出,分布最广泛的州域之一。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淳朴的民族风情,神秘庄严的佛教艺术,名贵罕见的动植物,高原独特的凉爽气候,赋予了海南得天独厚的优势。黄河干流贯穿全境,两岸分布了七十多家文保单位和二十多项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是青海黄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和体验地,加上青海湖、日月山、石藏丹霞等生态资源的赋能,为海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突出的资源优势。 海南州是通往西藏和三江源地区的必经之地,区位条件优越。同时,海南州位于青海省“一环两廊六区多点”生态旅游发展布局的青海湖生态旅游区和唐蕃古道生态旅游廊道中。以京藏高速G6线、国道青藏公路109线、青康公路214线、国道227线,国道537线、大(水桥)贵(南)公路、青(海湖)贵(德)公路和尕(海滩)过(马营)公路为交通干道,县乡村地方道路为补充,连接黄河两岸5个县36个乡镇的“三横四纵”公路网主骨架已初步形成。西宁至青海湖至茶卡(察汗诺)轨道交通建设已提升日程,共和机场、贵德通用机场已开工建设,形成了明显的旅游和交通区位优势。
存在薄弱环节 线路上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业态发展须进一步提质扩容,实现资源整合和整体营销,文化旅游和清洁能源、大数据、特色农牧等优势产业之间的融合须找寻新的突破点,发挥出旅游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文旅营销渠道建设、营销政策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在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上有待进一步完善,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应进一步提升互联网营销,网络媒体的强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