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持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模式,进一步激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活力,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惠民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打造一批优秀服务品牌。按照“一馆一品”“一乡(镇)一特”的思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化发展,该市图书馆每周举办儿童故事会,积极打造“相城书童”传统阅读品牌。杜集区“百人千家种文化”群众文化活动入选文化部全国群众文化服务经验案例。三堤口乡村春晚被省文旅厅评为“省优秀乡村春晚”,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培育一批优秀服务团队。扶持、培育“市文化馆文化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服务队伍,引导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组织规范化发展,鼓励并支持“相山区舞蹈志愿服务队”“杜集区腰鼓志愿服务分队”等优秀团队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全市现有“相山区合唱志愿服务队”“烈山戏曲志愿服务队”等各类文化志愿服务队伍16支。
建设一批优秀服务站点。发挥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优势,积极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全市442个行政村(社区),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434个,覆盖率达98%。建成农家书屋427家,以“互联网+书屋”为突破口,实施数字升级改造,实现线上线下书屋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进一步完善。积极探索文化惠民新举措,采取镇村共建模式,在杜集区段园镇的自然村试点建设“文化惠民服务点”,提供读书看报、看电影等文化服务,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配强一批优秀人才队伍。招募、注册群众文化辅导员477名,定期开展基层文化工作者专业培训和指导,重点对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各乡镇(街道)文化站长进行业务指导。目前,全市已建成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形成“1名专(兼)职人员、1—2支文艺团队、1支文化志愿服务队”的基层文化服务队伍。积极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转变,该市30人被评为“全省乡村文化带头人”,1人被评为“全国乡村文化旅游能人”。
推出一批数字文化产品。以安徽文化云平台为支撑,及时发布各项惠民文化活动预告,为群众提供触手可及的公共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信息。市、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各级公共场馆通过线上展厅、线上平台、线上课堂、线上好书推荐等方式,开设古筝、葫芦丝、钢琴、儿童画等线上培训班、线上参观“云上博物馆”、举办线上诵读等活动,确保线上公共服务“不打烊”。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春节期间,通过安徽文化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云剧场、云展播、云享读等线上活动202场。该市文化馆、杜集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荣获“2021年春节期间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线上服务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