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旅游动态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今日关注 >正文

探寻影像背后的国家历史

时间:2025-11-19 文章来源: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佚名

  

  黄子潇(中)向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工作人员捐赠照片。(图片由黄子潇提供)

  上海收藏者黄子潇于10月10日来到天津,将他收藏的54张珍贵照片捐赠给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副馆长马忠庚代表纪念馆接受捐赠,并表示:“这批老照片弥足珍贵,它们记录着周恩来总理在外交、民生调研等工作中的珍贵画面,是研究中共党史、弘扬周恩来精神的第一手资料。”

  黄子潇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每当看到这些泛黄的照片,周总理慈祥的笑容、挺拔的身姿就仿佛浮现在眼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也变得鲜活起来。他希望能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珍贵影像“回家”,为传承红色基因写下生动的注脚。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点燃红色收藏的初心

  “我与党史类老照片的缘分,要从童年时读到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起。”黄子潇回忆自己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课堂上,老师问大家:读书是为了什么?同学们争相回答:有人说为学道理,有人说为了挣钱,还有人说为了当官。黄子潇瞬间想起在课本里读到周恩来少年时说过的那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一刻,他好像突然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随着年龄增长,黄子潇对周总理的情感愈发深厚。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周总理的七言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细读这首诗,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壮志豪情,他给自己确定了“学贯中西、报效国家”的理想。后来,他远渡重洋求学,还是周总理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时刻刻激励着他,“这句话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十几年的求学路。”

  202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黄子潇寻到了一本尘封的相册,被里面一张张黑白照片吸引——照片里的周恩来总理,或与外国领导人亲切交谈,或在外交场合从容发言,每一个神情、每一个动作,都透出一种不凡的气度。那些老照片的清晰度极佳,品相也很完美,背面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大多是由当时中国富有经验的摄影记者拍摄而成的。“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周总理外事活动的老照片,当时心跳加速,就像发现了宝藏。我觉得,生动的影像记录能把人带回到那一幕幕重要的历史瞬间,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感受伟人的英姿,品味历史的韵味,触摸岁月的痕迹。”他说。

  从那以后,黄子潇开始关注党史类老照片的收藏。这些老照片多标注“内部资料”,网上几乎找不到电子版,而收藏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辨别照片的真实性与历史价值。“我会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对比同时期的新闻报道和官方档案,还会向历史学领域的前辈请教。”

  黄子潇记得,有一次为了确认一张“1957年周恩来与苏联舰队司令切库罗夫中将参观舰只模型”照片的真伪,他泡在图书馆里整整一周,翻遍了那一年的《人民日报》,还对照了苏联的相关历史资料,最终确认了照片的真实性。“每一张党史类老照片背后都藏着一段国家历史,容不得半点马虎,这不仅是对收藏的负责,更是对历史的尊重。”他说。

  相比“收藏者”这个身份,黄子潇更希望自己是“红色精神的传递者”。“我个人的收藏者身份可以忽略。收藏本身不是目的,通过这些老照片,让更多的人了解党史、铭记伟人,才是最重要的。”在他看来,个人的“小我”微不足道,传承红色基因的“大我”才更有意义,“如果能通过这些老照片影响更多的年轻人,那就是我最大的荣幸。”

  老照片不仅是影像资料

  更是解码历史的“钥匙”

  黄子潇1994年出生,现在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中古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涵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这段中国古代史上“由乱到治、从分裂到统一”的重要阶段,藏着丰富的历史智慧。“隋唐时期‘天下一家’的民族观念,既反映了社会现实,又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比如唐太宗提出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与今天我们倡导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黄子潇说,研究古代史时,他常会联想到党史,“这是一种奇妙的双向奔赴——党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古代史能为理解党史提供更广阔的历史视野,而研究党史又能为古代史研究带来新的思考角度。”

  学术与信仰的交织,让黄子潇对捐赠给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这54张老照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老照片不仅是影像资料,更是解码历史的‘钥匙’。”他谈到其中一张“1956年印尼首任总统苏加诺正式访华时与周恩来总理交谈”的照片,“当时新中国正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苏加诺总统的访华,对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具有重要意义。这张老照片帮我们更好地解读了这段历史。”

  在这批老照片中,有一张让黄子潇格外动容。“照片背面的说明写得很清楚,那是1975年5月21日,周恩来总理生病期间,在医院会见了莱索托王国外交大臣约瑟夫·科措科阿内和夫人,照片由新华社记者拍摄。” 黄子潇说,他通过查找历史信息了解到,“当时的莱索托王国还没有与中国建交,周总理重病缠身,刚刚做完手术,但仍面带笑容地与约瑟夫·科措科阿内亲切握手。这珍贵的影像记录了周总理鞠躬尽瘁的最后岁月,铭刻了中非友谊的历史。”

  54张老照片大多是周恩来总理出席外事活动的记录,但也有不少周总理在其他领域留下的“精彩瞬间”,包括:“1955年8月19日,周恩来、邓颖超参观了全国少年儿童科学展览会;1965年9月29日,周恩来为第二届全运会世界冠军和世界纪录刷新者颁发荣誉奖章;1957年,周恩来接见香港著名导演朱石麟;1966年3月5日,周恩来接见全国劳模田凤林和王进喜;1966年8月29日,周恩来接见来华参加1966年北京国际乒乓球邀请赛的代表团团长们;1958年,周恩来视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等。”每一张照片都呈现出珍贵的历史细节,记录了周总理的风采,也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送老照片“回家”

  让红色基因永续

  “将这些老照片捐赠给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是我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我想让它们‘回家’。”黄子潇说,这个想法的萌生,与复旦大学的红色传统密不可分。“复旦大学师生素来有拳拳报国之心,研究周恩来的著名专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金冲及先生就是复旦大学的校友,他曾主编《周恩来传(1898-1976)》,系统记述了周恩来从求学至逝世的全历程。”

  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黄子潇觉得有责任让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他坦言,这些老照片在自己手中最多只是个人收藏,但捐赠给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能在更专业的平台上被妥善保存、研究,还能通过展览与更多人见面,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价值更高,意义更大。

  当得知捐赠的照片中有几张已经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展出时,黄子潇特别激动:“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捐赠不是终点,而是这些照片新征程的起点。”他希望观众看到这些照片时,能感受到周恩来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风采与不朽的革命精神。

  黄子潇也寄语喜欢那段革命历史的年轻人:“1917年,周恩来在南开校园挥毫泼墨,留下‘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豪迈誓言。如今的年轻人应该‘知史’并‘学史’,以周总理的志向为标杆,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谈及自己的未来,黄子潇表示,他会把学术研究与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努力达到“无我”的境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勤勤恳恳建设锦绣河山,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对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最好的告慰。”如今,那54张老照片珍藏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内,传递着永不褪色的红色信仰。而黄子潇的收藏与捐赠故事,也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更多人传承红色基因的道路。


原文链接:https://whly.tj.gov.cn/XWDTYXWZX6562/MTJJ8464/202511/t20251118_717999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